helloliven 发表于 2025-4-29 11:31

人物小记 | 在容桂,我遇到了2位“树痴”……

走进容桂细滘村,仿佛走进了盆景的世界。

容桂素有“中国盆景名镇”的美誉,细滘社区亦拥有深厚的盆景文化底蘊。2020年,容桂园林盆景协会与细滘社区通过微改造盘活土地资源,合作打造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、以盆景园林文化为主题的公园——合园,形成“永不落幕的盆景展”。

合园内有“永不落幕的盆景展”

园内盆景形态各异、古雅精巧。外行人看盆景,究竟有哪些门道?直到在合园遇见两位“树痴”,答案才渐渐清晰。


二十年养一树,枝条里藏光阴

顺哥(梁顺光)经营着一座花木场,他在合园展出的盆景“余晖叠翠”,是一棵中国特有树种柏兰。苍劲的树干与嫩绿新芽形成强烈反差,枝干上每一道褶皱都刻着时光——20多年前,他从海南带回一棵野树,种着种着竟分裂成三块。如今最大的那块留在合园,其余两块早已转手他人。“养树如养人,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磨。”顺哥对这棵树的感情像对自己的小孩子一样,原本仅有一两枝的树桩,经他20年修剪养护,枝条渐丰。如今他每月来合园两次,专注修剪枝条塑形:“已是‘大男孩’了,会自己‘揾饭食’,不用我特别操心。”

在顺哥的“余晖叠翠”旁,一棵红果树盆景刚被修剪过,地上散落的残枝与光秃的树干形成对比。“作者不舍得剪这根枝条。”顺哥与园内工作人员讨论着。原来,这根枝条长了多年,虽抢了“C位”的风头,却因来之不易被保留。“看树如看人。”顺哥设身处地地分析起了作者心态,枝条的去留藏着养树人的心性与修为。


从“摘叶三年”到“站C位”

顺哥的盆景之路始于少年时。十几岁上山挖树桩,种不好再继续挖继续种。直到2003年遇见一位老师傅,顺哥从此开启七年学徒生涯。“光摘叶子就摘了三年,师傅才让碰剪刀。”他回忆,当年师傅总喊“阿顺,把叶子摘了”。

看一个人的盆景水平如何就看他修剪的站位,只有站在了树的前面修剪,才算是有一定水平。直到三年后,顺哥从修剪侧枝的“后排”挪到“C位”,才算出师。“一根枝条最少要长三四个月,一剪子就没了。”他边修剪树枝边解释,修剪需预判芽位生长,否则“站C位也是多余”。鼎盛时,他经营三个花木场,如今并作一处,依旧守着满园绿意。


枯木逢春的“倒挂金钩”

合园入口处,昶哥(王敬昶)正修剪他的罗汉松盆景“倒挂金钩”。他和顺哥杵在树前好一阵讨论,最终果断一刀下去,将挡住盆景树身的枝条去掉。“这棵罗汉松的树身很漂亮,但被枝条抢了C位,剪掉就好看了。”

倒挂的树身呈不等边三角状,层叠枝叶如翠云舒展。七年前,这还只是块枯木树头,昶哥通过嫁接枝条“借水养树”,硬是让百年老桩重焕生机。“没耐心别碰这个。”曾做过建筑行业的昶哥,歇业旅行数年后自学盆景。如今他家后院摆着上百盆盆景作品,俨然“第二个合园”。“手痒停不下来,种树种着种着就变这么多了。”


“偷步”与“守拙”的君子之争

同是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理事的顺哥与昶哥,因树结缘。一个爱剪枝塑形,讲究“守拙养气”;一个擅“驳树”(即给树头接驳、嫁接部分树条,使之达到自己理想种的盆景模样),追求“枯木逢春”。两人常互相串门,喝茶论树。“他这手法算‘偷步’!”梁哥打趣昶哥的嫁接术,昶哥也不生气淡定反驳:“罗汉松不带叶必死,嫁接是救树;何况等剪枝成形三十年都未必可以,通过嫁接八年能成型的何必等三十年?”争论时,两人声音渐高,末了还解释一句,“有争论才能出好东西嘛。这都是对树的,不是对人。”

如今,容桂园林盆景协会百名会员中,70%在家中种盆景。他们通过社交圈互荐客户,分享技艺。“光杆司令做不好的,要互相配合。”顺哥强调做盆景行业“独木不成林”,互相支持才能走得更好,这也是协会存在的意义。

离开合园时,一群孩童正在听老师讲解盆景:“看这棱角,天然树枝转弯处总有起伏……”孩子们笔下的盆景稚拙生动,或许某片叶子的弧度里,正藏着未来“树痴”的灵光。




顺德城市网

helloliven 发表于 2025-4-29 11:32

打造盆景,耗时又耗力,这两位“树痴”真是了不起

小嗯41 发表于 2025-4-29 11:47

有兴趣的人真的了不起啊

向日葵Kay 发表于 2025-4-29 17:39

发现男的喜欢打造盆景,女的喜欢种花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人物小记 | 在容桂,我遇到了2位“树痴”……